美女如云的奥斯曼帝国皇宫,为啥只用黑人做太监?
说到古代皇宫那是美女如云,但是皇家血脉不容玷污,可是宫里头有些活是女人做不了的,这可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太监这种职业。有人说太监是中国的特产,你要真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古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等都有太监,甚至是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即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在这其中奥斯曼的太监*有意思,他们竟然全都是用的精壮的黑人做太监,为啥要这样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机智的做法。
奥斯曼帝国的后宫大概是世界上*美丽的皇宫了,就算是在中国,一名女子想要入宫都需要各种审查,没有一定身份和能力那是很难被选进去的,更多的嫔妃皇后更是因为家世原因才能坐到高位。但是奥斯曼却不同,他们可以有很多女奴。不看家庭出身,不看学识气质,只要你漂亮就能入宫。
据说当时的奥斯曼皇帝的后宫充斥着各国美女,这些人大多都是女奴。因为当时贩卖奴隶可是非常火的生意,甚至有的**还以掠夺奴隶为生,他们从俄罗斯、乌克兰等周边**掠夺大量美女卖给奥斯曼的皇帝。把奥斯曼皇宫打造成了一个欢愉之家,其中至少有1200名各色美女。
这么庞大的后宫肯定有很多气力活要男人来干,但是同样的,宫中的男人会引发血脉混乱,惑乱后宫等等丑闻,怎么办,用太监呗。但是奥斯曼的净身技术不太行,常常出现净身不到位的情况,还曾因此发生过太监和妃子的苟且之事,这一下可就麻烦了,古代又没有亲子鉴定,肯本不能确定哪个孩子是亲生的啊。
这时候就有人心生一计,用黑人啊。为啥呢?因为其它人种和黑人生下来的孩子都是黑皮肤的,只要宫里没有黑美人,哪个妃子会生下黑皮肤的孩子肯定就不是亲生的。你别说,这办法还真是机智!
与中国一样,太监做为宫中少有的“男性”,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成为皇帝的心腹之人,奥斯曼的太监同样如此,并且也同样的喜欢敛财,干涉朝政等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历史,还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
中国*后一批太监到*后去哪了,有怎样的记载?
太监,又被称为“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注意,并不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被称为“太监”,只有那些混出头的才行。
谁若是穿越回古代,将底层宦官也称为太监,后果会很严重。不过到了后世,太监已经成为统称。
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的畸形产物,为一家一姓生活得舒适,生生摧毁了许多人的人生,错的甚至不是单独的某位皇帝或为了权势自愿净身的某位太监,而是整体制度。
中国*早的太监起源于先秦时期,至于具体是这段时期的哪个年代,已不可考,反正《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太监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也大多设置了太监。还出过许多惊才绝艳的人物,比如蔡伦、郑和、汪直等。
值得一提的是,太监并不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古代**都有类似的角色。
太监出现的原因很简单,皇帝家大业大,后宫无数,需要一批专属的仆人,男的女的都需要,但因为是男权社会,女仆役还好说,就算勾引了男主人,女主人也没有置疑的能力。
男仆役要是勾引了女主人,事情可就大条了。这不只是皇帝戴绿帽的问题,而是子嗣有可能被混淆的问题。毕竟那时又没法做亲子鉴定,妈肯定是亲的,爹是不是可就说不清了。
为杜绝这种隐患,所有近身服侍皇室的男仆役都得挨上一刀,人工限制其生育能力,极其残忍。直到清朝灭亡,这种反人性的制度才消失。
那么中国*后一批太监到哪里去了呢?
先说一个悲伤的故事。清朝末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很多过不下去的人家会选择让家中儿子入宫当个太监,既能养活自己,要是爬上高位,还能养活一家子。相当于牺牲一个,换来全家的生路。
天津静海县西双塘村有个叫孙耀庭的人,出生于1902年,家里有父母及兄弟4个,他排行第2,本来日子还行,父亲给村里的私塾先生种地,母亲则为其做饭。因着这层关系,孙耀庭得以跟着先生读了四年书,不要学费。
(晚年孙耀庭)
但后来父母失业,全家沦为乞丐,大嫂又认识原醇亲王府(光绪及溥仪的本家)的太监贺德元,羡慕他的富贵。孙父便想让次子孙耀庭也去当太监。因家里没钱请专业人士,孙父亲自操刀为儿子净身,一刀下去,孙耀庭晕了三天,痛得死去活来。
更惨的是,醒来后他得知了一个消息,溥仪退位,大清亡了。皇帝都没了,自然不要太监,孙耀庭这一刀算是白挨了。
孙家人这下傻了眼,四处打听,终于探得一个好消息,原清朝载涛贝勒处要人,孙耀庭就去给载涛当差,载涛为他起名顺寿。几年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孙耀庭回了老家。这应该不是主动离开的,很可能是被载涛辞退。
那时溥仪虽然不再是皇帝,但还能居住在紫禁城中,一应起居也是按皇帝的标准,不顾民国的禁令,公然在民间征召太监。孙耀庭这才又有了出路,进宫当差,伺候过端康皇贵太妃及皇后婉容。
后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溥仪担心被害,先是躲到他姑母固伦荣寿公主那儿,后又钻进日本驻华使馆,婉容则回了摄政王载沣(溥仪生父)家里,孙耀庭跟着她。
一个多月后,婉容去找溥仪,这次没有带上孙耀庭。无地可去的孙耀庭只好回到老家静海,依附兄弟们而活。他既不会做农活,又没有带去大批金银珠宝,等于是个废人,可想而知并没有受到兄弟们的善待。
过了两年,在家乡实在呆不下去的孙耀庭重返北京,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和他住在一起的,还有40多个同命运的太监,他们大概就是中国*后一批太监了。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实质上无亲无故,只能相互照应,哪怕曾经有过摩擦,此时也是一笑泯恩仇了。其中几位富裕点儿的太监拿出钱来,买了一些房屋、土地,租赁给别人,靠收租过活。
后来局势动荡,物价上涨,加之房屋年久失修,收不上足够的租金,孙耀庭便和其他人一起,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拣些煤渣、废品过活。
新时代来临,他们终于在政府的关照下过上了正常的日子,有工作,有工资,有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孙耀庭活到了1996年,享年94岁。
孙耀庭的经历,被改编为电影《中国*后一个太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不只是孙耀庭的人生,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总之,中国*后一批太监,要么在动荡中丧生,要么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什么是亲子鉴定?什么是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和个人亲子鉴定怎么做
在说亲子鉴定多少钱之前,先说什么是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和个人亲子鉴定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做亲子鉴定的权利,无需申请,但是首先要明确做亲子鉴定的目的:
1。司法亲子鉴定。
如果是报户口、公证、打官司,那要做司法亲子鉴定,需要鉴定人到场,现场采样、拍照片、工作人员核对核对证件,带上鉴定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司法亲子鉴定的报告才是有法律效力的。
什么是亲子鉴定?什么是亲子鉴定,司法亲子鉴定和个人亲子鉴定?
现在的DNA亲子鉴定是根据遗传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被鉴定者进行特定DN**段的提取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从而得出鉴定结论的过程。”这比古代的那些“滴血认清”或者“滴骨认清”要准确的多。现在的亲子鉴定种类用途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隐私鉴定 胎儿鉴定 亲缘鉴定 司法鉴定 落户鉴定 移民鉴定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建议你选择隐私鉴定,也就是个人隐私亲子鉴定,准确率与司法亲子鉴定完全一致,而且私密性强,可以匿名委托,也可以直接邮寄样本鉴定,但鉴定结果不能作为法律用途。(落户、移民、司、亲源)。如果需要用作法律用途在鉴定的时候需要提备注。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基因健康的知识,请关注裕力健康或者在下方评论留言,欢迎点击关注。
两个B血型的人合作生产出的小孩是不是2B血型的?
有可能是O,也可能是B。没其他可能。
朋友老公有外遇,而且有个四岁的男孩,请问用法律途径可以告他坐牢吗?
可以告他重婚罪,罪名成立将受刑罚三年以内有期徒刑。另外可以附带民事诉讼,要求精神赔偿,法院也会支持你的请求。离婚财产分割为:男方作为过错方,可以分得45%,女方是受害方得55%。
网友:太监亲子鉴定
#奇妙知识季#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生的?宋仁宗的“狸猫换太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乾隆游是不是海宁陈家的娃被掉包了?
狸猫换太子
你说从古至今,老百姓对于这些名人家的八卦,永远就这么感兴趣,像秦始皇,几千年都过去了,还在那儿猜呢。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到底有没有准确科学的亲子鉴定方法呢?
很遗憾,答案是没有。
有人可能觉得,中国历史悠久,保不齐过去有什么神奇的办法,只是后来失传,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呢?很遗憾,还是没有。因为记载在资料里从古至今,从三国时期的先贤,传到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再到宋朝以《洗冤录》为代表的一批法医著作,一直到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都还记载着诸如滴血认亲、滴骨认亲之类的土办法,而这些办法在现代科学中都早已经被证伪了。
滴血认亲
滴血认亲,就是我们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而现实中的情况我查了一下,你只要将水温稍微提高一点,别说不是自己亲爹的人血液能够融合,即使是人和动物的血都能够融合在一起,而至于滴骨认亲是啥?就是在父子双方已经有一个人去世的情况下,活着的那位呢,就把血滴到亡故之人的骨头上,如果血能够渗进去,那就是父子关系。这个在三国时期到南宋1000多年里,都被认为是亲子鉴定的不二法门,但在现代科学实验中却发现,只要这骨头年代九点密度下降的,随便什么血啊,都是能渗的进去的,所以也没啥用。
滴骨认亲
但除了上面这两种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办法,其实啊,还有不少亲子鉴定的法门,不过都是从人性角度出发的。比如东汉《风俗通》里面记载的,两家人都说孩子是自己的,闹到衙门里面大老爷就是双方抢孩子,看谁下手比较轻,怕伤着孩子,那谁就是亲妈。还有北史《李崇传》里面的一段夺子之争,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裁判人就把孩子藏了起来,然后谎称这孩子嘎嘣了,看双方父母谁哭得更伤心,谁就是亲的,这种都属于从人性,从主观角度来判断的,属于经验主义,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秦始皇画像
所以虽然我们一直非常崇拜古人的智慧,但不得不承认,科学还是在进步的,在亲子鉴定这块呢,我们的祖先们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说到这儿,就有人开始兴奋了,那照这么说,秦始皇、宋仁宗、乾隆皇帝的八卦就真有可能是真的吗?兄弟们,朋友们,不要激动,古代民间甚至一些大户人家会不会有抱错孩子的事儿我不敢说,但在皇室王室之中啊,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就上面这几位的案例来说吧,我们先讲秦始皇。这个是个特例,之所以大家那么感兴趣,就是因为秦始皇是出生在民间,所以啊,总有人觉得吕不韦是把赵姬先怎么了,才把他送给了秦异人的,然而这是一种非常马后炮的行为,吕不韦如果处心积虑要这么干,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是穿越者,知道之后秦异人能够成为秦王,也知道赵姬肚子里生出来那个娃是可以一统六国的,但这必然是不现实的啊?先不说当时无法预知赵姬生出来的是男是女,即便是秦异人也不过就是一个人质,离秦王这个位置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战国时期诸侯派出去的人质多了,想和这些质子交好的士大夫、商人也很多,只能说吕不韦运气好,撞到了。 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人,吕不韦送赵姬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投资秦异人,你既然是要投资,又怎么可能用一种恶心人的方式去投资呢?从逻辑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必要将一个完璧之身的赵姬送出去,这才是一个智商正常的战国大商人应该具备的脑回路?那么讨论完秦始皇以后,后面的几个情况就大同小异了。
乾隆画像
像狸猫换太子这种事,大家知道吗?在宫里面要调个包有多难吗?首先妃子被临幸这种事儿,从和老板好了的那一刻开始,这身边都是有太监或者其他人员记录的,像明朝朱见深这种,还会给自己临幸过的宫女送个纪念品,证明过自己到此一游。所以在临幸时间确定的情况下,是非常容易推算出这个孩子是谁的。
至于假怀孕也好,产后掉包也罢,那就只能存在于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了,因为任何一个后宫女子,她怀上以后,那都是乌泱泱一群人过来服侍的,你得搞定多少人才能保证自己在这十个月里面他不会露馅,并且皇帝有时候自己也会来,弄不好太后也会来。 那太后可是过来人,你觉得你能瞒得住吗?至于说生出来以后掉包,那就更扯了。龙种降生的那一刻起,那绝对是被严加看护的,别说古代了,就说现在生孩子,产妇生完以后,也是要医务人员对于孩子进行一系列诸如洗澡、穿衣服之类的工作,在抱到妈妈的身边。
滴血认亲剧照
在这期间,还是那个问题的,经手的人太多,你要搞定的人也太多,而将龙种掉包这种事儿又太大,你如何能保证这个环节里面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不走漏风声的?你要知道,但凡要有一个人出问题了,别说你一个妃子被问罪,你全家上下一个都逃不掉。
所以在古代宫廷里,掉包也罢,假怀孕也罢,风险太大,除非这个事儿是得到皇帝认可的,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和孙皇后,他们关系很好,青梅竹马,《明史》里面就记载,朱祁镇是孙皇后从别的被宣宗临幸过的宫女那偷偷抱来的,就这种相对符合逻辑,两口子之间互相串通好的事儿,也因为《明史》和《明史录》之间的记载,互相矛盾,还一直被争论不休,更别说瞒着皇帝搞的事。 况且就算你偷偷抱回来一个,要知道古代儿童的夭折率,即使在清代皇室里,那也是50%以上的存在。你如何能确定这个让你冒那么大风险抱回来的娃就一定能够顺利承认?如何就能保证这个娃的智商情商超绝,*终还能在皇位之争中胜出呢?
朱瞻基画像
说到底,和吕不韦的事儿一样,为了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去干这种掉脑袋甚至全家一起掉脑袋的事儿,我觉得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干。所以说我们就别纠结谁是谁亲生的了,历代宋明清皇帝的画像都在,*简单的方法,看一下和爹长得像不像不就行了,长相气质这块。 才是真真正正不会骗人的,咱们也就别操这个心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大宋提刑官》这部电视剧吧,尤其是在近些年国产雷剧横行,很多人开始在各大网站上,不停的翻看以前的一些优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就是其中之一。
《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宋代时期,被称为世界法医鼻祖的宋慈,通过自己丰富的法医学知识,对案件本身进行分析,还原案件发生原因及过程的故事。
而电视剧中主人公宋慈也曾写下一本《洗冤集录》,成为了世界史上*早对法医学进行整理和记录的书籍,其中记载的知识,更是在之后近千年的时光中,被后人广泛利用,立下无数功劳。
图片:宋慈和《洗冤集录》剧照
然而在《洗冤集录》中曾记载着一种方法,叫做“滴血认亲”,用来辨认两者之间的亲属关系。这种方法根据现代科学证明,的确没有任何效果。
可是古代的时候人们却将其奉为真理,而且还因此衍生出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上“滴血认亲”而导致的一些“悲剧”。
图片:滴血认亲剧照
在纪昀所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载这么一则故事:
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大儿子,因为要去外地经商,一路上危险重重,再加上古代的时候通讯设施不发达,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家庭进行管理,只好将家产托付给了自己的弟弟打理。
老大在外地经商的时候,一个人自然过得不舒坦,于是就娶了个媳妇。还和媳妇生了一个儿子,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没想到老大在外面打拼了十几年,老婆竟然得病死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阅微草堂笔记
于是也无心做生意,就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让孩子继承家业。
因为之前老大已经放弃了家产,所以家产可以由老二暂为打理,但是老大有了子嗣之后,老二就要将家产交给老大的儿子。
但是老二看到哥哥带着儿子回来之后,并不想将家产奉还,于是就诬赖说老大的孩子是从外面抱养的,并非是亲生的,按照规定不能将家产交给老大的孩子。
两兄弟争执不下,于是只好去官府打官司。而这个官员非常的昏庸,也没有仔细盘问老大相关细节,只是按照古法滴血认亲。幸好父子俩的血液完全相融,于是县令便将老二打了一通板子。
图片:父子俩的血液完全相融剧照
然而弟弟回家之后心中非常气愤,觉得滴血认亲毫无科学依据,于是就把自己儿子给拉来也进行了滴血,结果两滴血不相融,于是老二就以此为证据说官员的判断不正确。
老二平时为人极差,其他人也都非常厌烦他,于是就作证说:“他媳妇以前和别人是相好,孩子根本不是他的,所以血才不相融。”
官员审了一遍老二的媳妇,果然孩子不是亲生的,老二此后无地之容,赶走了自己的媳妇和儿子,也逃离了家乡,资产也都到了老大家手里。
图片:官员审了一遍老二的媳妇剧照
而清朝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看起来更狗血一些,使用的是“滴血认亲”中的另一种手法“滴骨认亲”。
有一个姓潘的人和一个姓李的人,两个人都娶不起老婆,于是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将钱凑一凑娶个老婆。
娶来的老婆也特别能生,前前后后共生了六个儿子,而这六个儿子根本没有办法分清,到底是谁的亲儿子,于是只好囫囵的过下去了。
后来子生孙,孙生子,如此繁衍下去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家族,却实在分不清谁姓潘,谁姓李,于是只好让县官来判。
于是县官将之前两人的尸骨给挖了出来,然后让后人们挨个在上面滴血,哪个血融进去了,就是自己的先祖,到*后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先祖,也算是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图片:县官将之前两人的尸骨给挖了出来剧照
要说起滴骨认亲,上面的故事还真比不上南北朝的萧赞同志敢做敢拼,不过萧赞似乎脑子有些不好使,对于这种方法不会活学活用,到头来不但坑爹还坑儿子。
要说这个故事,就要从萧赞的身世说起,也正是因为他扑朔迷离的身世,才让萧赞学会了“滴骨认亲”的方法,坑了自己活生生的儿子。
萧赞的母亲叫吴淑媛,原本是萧赞他爹的妃子,据记载吴淑媛的长相非常美艳,用美若天仙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后来萧赞的养父起兵襄阳城,没多久就打下了建康。
而萧赞的亲爹因为本身品行不太好,虽然身为王侯,但*终还是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在萧赞的养父打进来之后,就被自己手下的太监给杀了。
而刚才也说了,萧赞他妈长得那叫一个漂亮,让萧赞的养父看到之后顿时间就把持不住了,直接就给纳入后宫百般宠爱。
图片:漂亮的吴淑媛剧照
时间过去了七个月,萧赞作为一个大胖小子呱呱落地。大家就觉得这个事不太正常,寻常人怀胎十月才能诞下一子,你这七个月是不是有点快啊,而且比别人家十个月的还壮实。
所有人都认为这孩子并不是萧赞养父亲生的,但是萧赞养父也不在意,拿着萧赞当亲儿子养。后来等到萧赞慢慢长大了,听到的风言风语也多了起来,萧赞自己也寻思,是不是我现在的爹不是我亲爹呢?
于是萧赞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地来到墓地前,亲手抛了自己亲爹的坟,然后割开了自己的手,将血滴在骨头上面,果然直接就融了进去。萧赞那叫一个痛哭流涕,抱着骨头就在那嗷嗷哭。
图片:亲手抛了自己亲爹的坟剧照
等到萧赞找到自己亲爹之后,整理了一下心情回到了家中,躺在床上不停的寻思,我现在的爹是我亲爹,那我现在的儿子是不是我亲儿子呢?
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明白,于是萧赞就把儿子给拉了过来,自己准备动手做个小实验。可是萧赞只会一招“滴骨认亲”,没学过滴血认亲。
萧赞看着儿子纠结了很久,但为了寻找事情的真相,于是一狠心一咬牙把儿子给杀了,将儿子的骨头取出来之后,把自己的血给滴在了上面,结果血融进去了。
萧赞随即抱着儿子的骨头痛哭流泪,儿砸,我是你亲爹啊儿砸。
图片:萧赞杀了自己儿子剧照
现今证明,滴骨认亲也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以各位小伙伴们有需要的请右转到亲子鉴定所,千万不要走上犯罪的道路哦。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一句话,东厂管得了我要管,东厂管不了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提起太监,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个阴柔男子形象,陈坤所饰演的雨化田用霸气的话语体现了古代太监的权柄之大。
陈坤所饰演的雨化田
有些人可能以为只是明朝时期的东西厂太监权力滔天,其实不然,太监作为古代皇宫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一向拥有着极大的权柄。
在史书上留名的太监有很多,慈禧太后身边的李莲英、七下西洋的郑和、率军镇压鞑靼的汪直、发明造纸术的蔡伦。
然而在历史的一角,还曾有一个善良的太监,他不忍心看到无辜者惨死,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念错了圣旨上的一个字,挽救了千人的性命。
与人为善,后必有报太监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群,古代统治阶级一方面需要男女侍从的伺候,另一方面也需要防备着男侍从,保证自身血脉的传承无误。
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亲子鉴定的能力啊,怎么办呢?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就想出来一个有点缺德的馊主意,也就是“去势”,说白了就是个绝育手术。
于是,自周朝开始,统治者身边就出现了一群“太监”。
其实这些人更多被称为宦官、内侍,而“太监”一词,本来是指宦官中地位*高的人,后来朝代更替,明清时期就逐渐从一个官职名演变成了一个指代所有宦官的名词。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身体残缺难免会对心理有所影响,再加上久居于皇宫内,出入不自由,很多太监就会有一些心理扭曲,追求财富、权力、地位。
太监
影视剧中所塑造的太监形象也大都是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恶人形象,不过太监也并不都是心性残忍的人,也有心地善良的人,比如说,张居翰,一个鲜为人知的善良太监。
他的善良甚至在史书上都留下了记载,北宋文人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中就记载到:“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
张居翰生活在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初期,他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唐朝末年,经历了五代十国初期的军阀混战。
他辅佐过唐朝*后的几位皇帝,他也是后唐开国功臣之一,他为人善良,体恤百姓,*终,天下平定之后他回到了长安,安然逝去。
太监影视剧形象
张居翰的一生是动荡坎坷的,从他当太监开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安生日子。张居翰起初有幸被掖庭令张从玫收为义子,从此开始了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
唐懿宗在位期间,张居翰还是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此时的他还没有展现出出众的个人能力。
后来唐懿宗过世,唐僖宗登基,此时的张居翰开始进入皇帝的视野里。
唐僖宗时期,中国发生了黄巢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逼迫的唐僖宗率众出逃,从长安跑到了成都,而张居翰也跟随着一同前往成都,此时的他担任着军判官一职,管理着军队里的军规军纪。
后来唐僖宗逝世,唐昭宗即位,也就是此时,张居翰迎来了人生中的**个巅峰时期与**个低谷时期。
张居翰此时身兼多职,其中*重要的两个位置体现了皇帝对于他的信任。
一个是“枢密承旨”,掌管着枢密院官吏的赏罚和人事调动;一个是内府令,管理着皇帝的内库财物。
虽然官职品级不高,都是些八品小官,但是大权在手,张居翰的荣宠可见一斑。
唐昭宗
唐昭宗为了嘉奖他,特批他可以穿绯色官衣,在唐朝,只有四品官员才可以穿绯色衣服,皇帝对于张居翰的优待显而易见。
古代驻扎在地方的军队,一般都会由皇帝派遣亲信作为督军,来钳制地方军队,以免意外发生。而能够担任督军的,多是能力出众又深得皇帝信任的太监。
张居翰就被派去担任幽州督军,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而离开了长安的张居翰也因此大难不死。
张居翰虽然是皇帝心腹,有很大的权力,但他本人是一个善良和蔼的人,他虽然是督军,但是非常体恤下属,从不苛责士兵。
绯色官衣
在军事之外的时间,张居翰还会到驻地附近的村子里,去传授一些农业知识,农忙的时候,他也会派遣士兵帮助百姓们收割粮食。
不论在军队中,还是在周边百姓的心中,张居翰都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做好事是会有好报的,张居翰对待士兵和百姓的热忱也换来他们对张居翰的保护。
公元903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和宰相崔胤联名上书,要求皇帝斩杀处理一切身居要职的太监。
朱温影视剧形象
表面上说得好听,是为了防止宦官祸乱朝政。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两个人的不臣之心,这明显是要扫除皇帝的亲信势力。
但是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也无力回天,朱温和崔胤两个逆党,一文一武早已把持了朝政,就连皇帝的性命也被二人捏在手里,百般不愿的唐昭宗也只能同意两个人的要求。
于是数百名太监因此被害,张居翰本来也是“被杀名单”上的一员,但是侥幸逃得一劫。
张居翰本来为官期满,该回长安述职了,但是张居翰的口碑实在是太好了,幽州军队将领刘仁恭和他的关系也非常好,于是上书请旨,希望能让张居翰留在幽州,皇帝批准了。
影视剧形象
而这一行为救了张居翰一命,如果他真的回长安述职了,等待他的必将是人头落地。
在收到处理太监的圣旨后,刘仁恭实在是不忍心好友张居翰因为这种奸臣贼子的计谋而死,于是偷偷将张居翰送到了山中藏了起来,而士兵们也都感激张居翰的好,没有人去告密。
村民们也记得张居翰的恩情,虽然张居翰藏在深山老林里,但是吃喝用度样样不缺。而刘仁恭随便杀了一个死刑犯,交差了事,张居翰也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受任于乱军之际朱温在除掉了唐昭宗*后的亲信后,彻底撕破了伪装,扶持唐昭宗的儿子唐哀帝上位,从此唐朝名存实亡,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而在之前的大清洗中侥幸活下来的张居翰也站了出来,投身进了这场中原乱战。
五代十国示意图
公元906年,这个时候的朱温控制着傀儡皇帝,四处征讨不服他的人。
战火波及到了幽州,此时的张居翰也不怕朱温了,跟着刘仁恭与朱温开战,张居翰虽然不擅武艺,但他坐镇中央、指挥若定,在幽州战役中立下了功劳。
也许是为了报仇,毕竟朱温当初杀的太监中也有张居翰的朋友,张居翰效忠的皇帝也是被朱温所杀,虽然张居翰虽然一辈子为人处世都以善为先,但只要涉及到朱温,那绝对是不死不休。
幽州之战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看上了张居翰的才华,留下了他。
李克用
张居翰之所以会留下,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此时的天下群雄中,也就李克用还在尊唐朝皇帝、用唐朝年号了。张居翰被派到滁州,掌管一城的事务。
此时的张居翰,又成了曾经的样子,体恤下属、关心百姓,滁州城的军民都很尊敬他。
而这又再一次地救了张居翰的性命,不得不说,做好事是会有好报的,与人为善也是与己为善。
朱温贼心不死,又派了十万大军把滁州城四面合围,要求张居翰开城门投降,那张居翰能同意?
张居翰这种老好人对一个人起了杀心之后,那是绝对不可能低头服软的,张居翰甚至杀了朱温的劝降使者,摆明了我张居翰和你朱温不死不休。
滁州城还有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昭在,这个人极擅长军队攻杀,在他的严防死守下,滁州城一直不曾陷落。
但是被围困了大半年后,城中物资匮乏,军民百姓们都有点撑不下去了,眼见即将发生军变民变,张居翰挺身而出,努力多方运作,勉力维持着局面,军民们在张居翰的安抚下,人心安定,更加努力的死守城池。
好在援军终于来了,李克用此时已经去世,他的势力由儿子李存勖接管,李存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以光复唐室为目标,后来建立了政权也被称之为“后唐”。
李存勖
李存勖带着军队把朱温的大军打了个七零八落,解了滁州之围。
张居翰在守卫滁州城的过程里又一次展现了过人的才华,李存勖之后的战斗中都会带着张居翰。
大军过后,张居翰每每能用*短的时间恢复一地的治理,安抚受伤士卒,管理各处百姓,张居翰虽不上战场厮杀,但是他的存在,大大提升了李存勖的力量。
就这样,张居翰跟着李存勖四处征战了十几年,终于天下大定。公元912年,朱温因为立太子的事情,被亲儿子杀害。
消息传到张居翰耳朵里的时候,张居翰面如沉水,良久没有说话,*终长叹了一口气,大仇还是没能自己亲手报。
此后的张居翰,有点失去了人生目标,在为人处事更加低调了。
他本也不是个热衷于权势的人,之前那么拼命,也是为了能够铲除朱温这个大仇人,如今唐室恢复无望,大仇也算是得报,张居翰开始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登基称帝,开始大肆封赏群臣。张居翰作为功绩卓越的老臣,毕竟他跟着李存勖也二十年了,理应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官职。
但是此时的张居翰也许是感觉到了什么,他不想参与朝堂中的党争,于是做了一个枢密副使,可以理解为掌管军权的二把手。
虽然是个二把手,但也只是在皇帝和一把手之下,也是个实权高官。
但每次朝堂之上商讨军国大事的时候,张居翰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不发表意见,换现在的话就是“怎么都行,你们随意你们定,我都可以”,十足的一个摸鱼老头。
但也正是因为张居翰这种低调的处事态度,让他免于被卷进臣子们的明争暗斗,毕竟大家都知道,这个家伙就是个混子,啥事都不管,每天就来混日子。
冒大不韪暗改圣旨公元926年的秋天,前蜀首领王衍投降于后唐,请求免于一死。李存勖也同意了,但是要求王衍不得继续生活在蜀地,需要迁往洛阳。
古时候的交通不太便利,王衍一行人走了好几个月,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927年4月,还没走到洛阳。
此时有奸人向李存勖献计,不如杀了王衍一了百了,李存勖此时已不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开始变得昏庸,于是同意了这个想法。
王衍
于是下了圣旨,要求杀了王衍一行人,并派张居翰前去宣旨。
张居翰心地善良为人正派,他觉得王衍都投降了,并且答应留他一命了,为什么出尔反尔又要杀他。
于是胆大包天地修改了圣旨,可能是他确实于心不忍,也可能是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也就无所顾忌了,毕竟张居翰此时也就剩下一年左右的日子了。
圣旨原本写着:“王衍一行,并宜杀戮”。张居翰也不好直接换一个圣旨,只得改了一个字,把“行”变成了“家”。
王衍一家人虽然还是没能保住,但是随行的前蜀官员和一众仆役共千余人都活了下来。
后来因为皇帝忙着处理叛乱,无暇顾及王衍的事情,篡改诏书的事情居然没有被追究。
张居翰也就提出了告老还乡,皇帝也批准了。后来的张居翰隐居于长安,于公元928年5月19日去世了,这个也许是中国历史*善良的太监离开了世界。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中都曾提及张居翰,都高度赞扬了张居翰的品性。
他不争权夺利,不阿谀奉承,上忠君报国,下体恤军民,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篡改诏书,只为了一些无辜的人,虽然是宦官,但足以配得上“正人君子”的评价。
版权保护:本文由武汉干细胞储存机构原创:http://img.whnhnc.com:999/dna/13016.html